曠野與信心的曠野路

聖經為使生活在這時代的上帝子女們,獲得信心的教訓和警戒,詳細記錄著過去的歷史。以色列百姓走過的曠野路,不只以過去的歷史止息,而是盼望天國迦南,走信心之路的屬靈的以色列百姓,應當作為鑑戒的模型和影子歷史。回顧以色列百姓在走過的四十年曠野路上,遇到的種種試探的歷史;查看如今的我們,是不是果真在走著合乎上帝旨意的信心之路吧。

作為鑑戒和警戒記錄的曠野歷史

3500年前,以色列民族為了進流奶與蜜的迦南地,從埃及出來的時候,原以為一個月就足可以到達目的地。從埃及到迦南並不是遠道,因此從未想像過,貧瘠的曠野路竟然會走四十年之久。

在此過程中,日復一日的曠野路變得越來越長,準備的一個月糧食也見了底,沒有吃的。於是,因飢餓乾渴疲憊不堪的以色列百姓,口中滿腹牢騷傾瀉出來。最終對上帝抱怨、叛逆後,大多數人以色列百姓喪失最初的信心目的,結果倒斃在曠野中。

林前10章1-12節『弟兄們,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,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,都從海中經過,都在雲里、海里受洗歸了摩西,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,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;所喝的,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,那磐石就是基督。但他們中間,多半是上帝不喜歡的人,所以在曠野倒斃。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,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,像他們那樣貪戀的;也不要拜偶像,像他們有人拜的 „ 我們也不要行姦淫,像他們有人行的,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;也不要試探主,像他們有人試探的,就被蛇所滅;你們也不要發怨言,像他們有發怨言的,就被滅命的所滅。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,並且寫在經上,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。所以,自己以為站得穩的,須要謹慎,免得跌倒。』

說在信心的曠野路上,若有人認為自己的信心『這程度就足夠了』,須要謹慎,免得跌倒。當初以色列百姓,心裡也曾充滿要進入上帝預備的迦南地,享受福樂的信心。然而,隨著曠野生活逐漸變得漫長,最初具有的堅定的信仰精神日漸退色,哪怕發生一點小事也急於發怨言、報不平,不依靠上帝。其結果,出埃及當時被數的,達到20歲以上的60萬壯丁中,惟有約書亞和迦勒二人,進入了應許之地迦南。

因沒有糧食發怨言

說他們遭遇這些事是作為鑑戒,為警戒我們而記錄的。因此,讓我們具體地重新指明,以色列百姓經過的曠野蹤跡;且擁有時間檢查並除去,信心的曠野路上,什麼是得以絆倒的要素吧。

出16章1-16節『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,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,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、汛的曠野。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、亞倫發怨言,說: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,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,吃得飽足;你們將我們領出來,到這曠野,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!耶和華對摩西說: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。百姓可以出去,每天收每天的份,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。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,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。摩西、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 „ 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,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,因為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,他都聽見了。我們算什麼?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,乃是向耶和華發的„』

經過一個月的曠野生活,斷糧後,人群當中對指導者迸發出了怨言。此怨言隨即轉向了上帝。

以色列百姓並不是在良好條件和舒適的環境中,向上帝發了怨言。他們的報怨是在值得發怨言的環境下發出的。按人之常情來看,當場沒有吃的、沒有水喝的情況下,怎能有不發怨言的人呢?在天上灼熱的陽光照射下,走著地面上連一棵植物也看不見的貧瘠荒涼的曠野路,眼望著任何希望都不能發現的周圍環境,只能發怨言了。可是,從那一瞬間起,與以色列百姓同在的上帝話語,從他們的腦海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了。

上帝聽到他們的怨言後,給百姓們降下了日用的糧食。以每天從天上降嗎哪,顯現了活著作工無所不能的上帝存在,且喚醒了以色列百姓。

因沒有水發怨言

堅定不移地相信上帝應許的人們,無論遭到什麼情況也不動搖,直至最後持守了信心;不過忘記應許,只看當時困難情況的人們,忍受不了一時的不便,一向提高報怨的聲音。甚至連給予救贖的上帝恩惠也忘卻,斷了糧食就報怨沒有糧食,沒有水就報怨還不如依舊住在埃及為好。

出17章1-7節『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,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,在利非訂安營。百姓沒有水喝,所以與摩西爭鬧,說:給我們水喝吧!摩西對他們說:你們為什麼與我爭鬧,為什麼試探耶和華呢?百姓在那裡甚渴,要喝水,就向摩西發怨言,說:你為什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,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?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: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?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。耶和華對摩西說 „ 你要擊打磐石,從磐石里必有水流出來,使百姓可以喝。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„』

這時代也分明與曠野一樣,只是形態上不同而已,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值得發怨言的事。倘若鏡子裡照出了形象,當然實物也只能有這種形象。

發怨言的人,在進入天國的問題上,是不合格的人。我們要懂得常常想著上帝,感謝在信心的路上與上帝相見;感謝得到可以進入天國的應許。若不這樣,只計算肉身方面的事,有試煉和困難時信心立刻倒塌可不行。

忘記上帝的人們

不斷地發怨言的以色列百姓,忘記上帝的存在,以致落到崇拜偶像的境地。

出32章1-12節『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,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裡,對他說:起來,為我們作神像,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,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,我們不知道他遭了什麼事。亞倫對他們說:你們去摘下你們妻子、兒女耳上的金環,拿來給我。百姓就都摘下他們耳上的金環,拿來給亞倫。亞倫從他們手裡接過來,鑄了一隻牛犢,用雕刻的器具作成。他們就說:以色列啊,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。亞倫看見,就在牛犢面前築壇,且宣告說: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。次日清早,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,就坐下吃喝,起來玩耍„』

為從上帝那裡領取十誡命,上西奈山的摩西,40日不下山,等得不耐煩的以色列百姓,隨即鑄造金牛犢侍奉。出埃及當時,埃及所有人家面臨滅長子災殃的時候,他們曾經目睹過用逾越節救贖的上帝權能,感到驚訝,且感謝不已;他們又當即目睹了紅海的奇蹟,敬畏了擊退追殺他們的法老和馬兵的上帝。這樣的他們還不到幾個月,境況頓時變得困難,就遺棄上帝了。

出埃及時擁有的,有上帝同在的信心,一瞬間消失殆盡。忘記4百年來在埃及過奴隸生活時,上帝救贖他們的起初的感謝之心,試圖僅用眼能見到的肉身景況判斷信心的世界,因此在沒有糧食、沒有水、沒有引路人等諸多境況中,埋怨、懷疑、試探上帝了。

民13章1-33節『耶和華曉諭摩西說: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,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,都要作首領的。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,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,他們都是以色列人的族長 „ 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,說: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!我們足能得勝。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說: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,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。探子中有人論到所窺探之地,向以色列人報惡信,說„』

這當時,窺探迦南回來的十二個探子中的十人,拿出負面報告,對那地惡評。唯有一如既往相信上帝,從出埃及直到進入迦南為止同在的約書亞和迦勒,才讓百姓鼓起勇氣和力量,說依靠上帝就能進入迦南地(參考:民14章1-10節)。

如今照著要把福音傳遍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的聖經預言,錫安家族們在成就世界福音過程中,也能看到這種現象。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,也依然有堅信這福音必傳遍全球的上帝應許,熱心走福音之路的家人;偶爾也會有埋怨現有的環境和條件,直感到困難的家人。

上帝在沒有水的地方預備了水;在荒涼的沙漠預備了糧食。我們可以通過出埃及的歷史,和四十年曠野歷史充分理解到,與其安然平靜時相比,在有試煉、困苦和障礙的地方,給顯出了更驚人的工作。希望以這樣的歷史為鑑戒,無論在什麼環境中,也仰望時時同在的上帝,做一往直前的錫安家族們。

要記住上帝的應許

繼續查看曠野時代歷史便可得知,慫恿百姓們結黨,圖謀叛逆的惡人們也在登場。

民16章1-35節『利未的曾孫、哥轄的孫子、以斯哈的兒子可拉,和流便子孫中以利押的兒子大坍、亞比蘭,與比勒的兒子安,並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,就是有名望選入會中的人,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,聚集攻擊摩西、亞倫,說:你們擅自專權,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,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,你們為什麼自高,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 „ 可拉招聚全會眾到會幕門前,要攻擊摩西、亞倫,耶和華的榮光就向全會眾顯現 „ 地就開了口,把他們和他們的家眷,並一切屬可拉的人丁、財物都吞下去。這樣,他們和一切屬他們的,都活活地墜落陰間,地口在他們上頭照舊合閉,他們就從會中滅亡„』

可拉一伙人,不能幫助日夜為引導百姓辛苦的摩西也就罷了,卻聚集報怨的勢力,與指導者權威對峙圖謀叛逆。對此上帝使地開了口,吞下了包括可拉以內的同夥及家眷們,以此予以懲治,舉起了凡事遵行上帝旨意的摩西膀臂。

除此以外,使百姓跌倒、滅亡的銅蛇事件為首的諸多事件,在曠野接連不斷地發生。憑藉上帝的權能從埃及束縛中得以解脫、緊緊追擊他們的法老軍隊也消失了。再也不用害怕外部仇敵的以色列百姓,只能與自身內部挑戰而來的新的仇敵不斷爭戰了。

我們現在正在這種過程中,向著天國迦南前進著。報怨和不平,各種試探,是在信心軟弱或懈怠時,產生於喪失上帝之心。希望再一次反思各自的信仰,省察自己對天父天母是否度過了合乎信心的時光;若有缺欠就應當更加心存埃洛希姆上帝,做以感謝之心走信心曠野路的天上的子女們。

曠野40年的歷史,不過是進入迦南之前的過程而已。儘管是艱難的旅程,然而上帝最終不也是賜給迦南地了嗎?上帝的應許始終不渝,但直到領受其應許止,我們不可沿襲中途被淘汰掉隊的歷史,從而犯下愚拙之事。

憑藉以為拯救我們而事先記錄的曠野歷史為鑑戒,直到進入靈的迦南為止,恩惠地走信心的曠野路吧。埃洛希姆上帝親自引導我們去永遠的天國,因此再次拜託大家相信上帝的應許,堅持跑到低,成為都得到救援的錫安家族們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